俄罗斯在苏联解体中不仅失去了全部,而且一无所获。俄国人认为苏联是俄罗斯人的国家,因此,俄罗斯联邦不是像其他国家那样获得了独立,而是被分离和肢解后残存下来的大部分。所有加盟共和国中,只有俄罗斯才有这种切肤之痛,这是理解普京欧亚联盟的基本政治背景。
欧亚联盟的构想始于1994年,但之后俄罗斯外交重心几经调整,直到最近才被普京重新大张旗鼓的提起,成为其第三次总统竞选的主要纲领。其意图清晰可见,即通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和独联体自贸区,建立一个由莫斯科主导的环俄罗斯政治、军事、经济共同体,将之塑造为欧亚地域内的核心力量集团。但和当初靠华约、经互会联接起来的苏东社会主义阵营一样,这一共同体也有同样致命的缺陷:一体化的基础不是经济的,而是政治的;联合的目标不是自发的,而是强制的。
独联体国家中,有能力推动一体化的国家除俄罗斯外,只有哈萨克斯坦和乌克兰。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是“欧亚思想”的热衷者,曾希望出任苏联总理,对普京欧亚联盟构想有很大认同。乌克兰退出最早的俄白哈乌四国统一经济空间后,正是在纳扎尔巴耶夫的全力支持下,普京才得以推动俄白哈关税同盟建成,使独联体一体化有了质的飞跃。
但纳扎尔巴耶夫作为苏联元老,政治雄心颇高。他明确提出欧亚联盟应和欧盟一样,将总部设在位于欧亚地理中心的哈萨克首都阿斯塔纳。纳认为,这是考验欧亚联盟是否是由平等伙伴组成的联合体的基本标准。纳扎尔巴耶夫还多次申明,加入欧亚联盟后,哈萨克将继续保持多元化的外交和政治的完全独立。这与普京的初衷显然相去甚远。
乌克兰现任总统亚努克维奇对独联体一体化态度暧昧,虽迫于俄天然气价格上的压力,以观察员身份加入关税同盟,但始终不愿放弃与欧盟的自贸区谈判。乌克兰驻布鲁塞尔大使明确表示,“尽管入盟的门票昂贵,但坐上了这趟车就不能再下来”。梅德韦杰夫因此批评乌“想脚踏两条船是不可能的”。哈萨克斯坦也从2008年起积极实施“欧洲之路”计划,认为欧盟是其现代化效仿的对象。乌哈两国的亲欧倾向,将是对普京“欧亚联盟”构想最大的政治威胁。
白俄罗斯一直是俄在独联体的“铁杆兄弟”。但随着近年来俄白经济利益纠葛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俄白国家联盟只是为了低廉油气供应和白俄罗斯产品进入俄罗斯的政治表态。至于更深层次的“欧亚联盟”则要走一步看一步。友谊必须用实际利益来交换,这也是绝大多数中亚国家对俄政策的精髓。到目前为止,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个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仍未签署俄提出的独联体自贸区协议,对普京的欧亚联盟构想,绝大多数国家也予以冷处理。
欧亚联盟要恢复苏联时代的经济联系,这恰恰与各国现在奉行的经济政策相悖。苏联解体前,各国就采取了严厉的经济保护主义政策。独立后,各国更是坚定按照自己的方式阐释市场和发展的含义,对进口施加了严厉的关税限制和贸易壁垒。新的政治边界很快成为新的经济边界,原来通畅的经济联系和流通被人为阻隔,导致各国间最初的贸易只能通过地下经济进行。市场转型最初激发的自由贸易和一体化倾向被各国维护本国经济独立的政治要求所扼杀。
独联体经济委员会的数据统计表明,1990年代初,各国间的贸易额下降了6-7倍,之后也长期在600亿-650亿美元这样的低水平徘徊。相反,各国与域外国家的贸易水平则呈大幅上升之势。与更广阔的域外经济空间的合作成为新独立国家提高自身地位的重要砝码。
各国之所以参与独联体一体化,主要还是协商如何更好分配前苏联留下来的能源资源。其次是在美欧均陷入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尝试从俄获得资金引进的新渠道。因此,到目前为止,独联体一体化更多表现为来自上层的推动,这与市场机制下自发的地区一体化进程背道而驰。各国的经济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参差不齐,也没有作为实际支撑的经济基础,这使一体化无法深入展开。
俄罗斯作为一体化的发动机,并不愿为目前的这种现状付出太多的“早期红利”,以促进各国经济水平的趋同。莫斯科仍主要是利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解决独联体内部的政治和安全问题,利用欧亚经济共同体协调处理独联体内部的经济事务,各多边机制的功能均是单一的,相互间没有形成推动一体化的合力。俄在各一体化组织中的策略也首先是找到一个盟友作为地区支撑点,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地区的一体化。比如,与白俄罗斯的国家联盟妨碍了统一经济空间的进一步深化,与哈萨克类似联盟的宣言也让阿塞拜疆和塔吉克斯坦对莫斯科敬而远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