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呼吁,加强对风险根源、渠道的监测和预警
“各国应加强宏观审慎管理,不断探索逆周期调控方式,强化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和危机管理能力建设。”这是央行行长周小川在12月9日举行的“金融稳定监测与管理:来自FSAP(金融部门评估规划)的经验和改进FSAP的建议”高层研讨会上的表态。
作为宏观审慎管理、系统性风险监测的重要环节,FSAP是对一国(地区)金融稳定自评估的有益补充。该项评估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起,在1999年设立。周小川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的重要性。
IMF副总裁朱民在该会上也表示,市场对主权风险与金融部门疲弱之间持续存在的恶性反馈循环尤其不安。为了降低主权风险,各方需要做出重大、果断的政治决策。但是,我们也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来加固先进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金融系统,而经过改进的FSAP 可以在这个进程中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金融顾问兼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Jose Vinals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言:“如果我们在危机前对美国进行了FSAP评估,或许我们能检查到‘雷曼兄弟’的风险。”
不过,本次危机也凸显了FSAP的诸多“软肋”。
经过全球金融危机
“改造”的FSAP
由“雷曼兄弟”倒闭引爆的这场全球危机表明,一国金融部门的健康状况对于本国经济乃至全球其他国家的经济有着深远影响。
“如果我们在危机前对美国进行了FSAP,我们就会去评估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我们也会去评估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市场。这么做的话,我们或许能捕捉到那些风险,例如雷曼兄弟。”Jose Vinals无不感慨地对本报记者说。
FSAP于1999年设立,其目标是帮助各国政府查明金融部门的脆弱性以及制定较长期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FSAP评估由IMF和世界银行共同负责,而在发达经济体则由IMF单独负责。
全球金融危机使FSAP的许多长处得以显现,在那些进行评估的时间与危机发生时间相对接近的国家,FSAP评估在准确定位主要风险源方面总体上是成功的。然而,危机也证明了FSAP的不足之处。
Jose Vinals坦言:“但我们并没能够对系统性风险做出恰当评估,也忽视了国际冲击对单个国家的影响,以及单个金融部门出现的问题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的影响。”
鉴于这些经验教训,2009年9月,IMF和世界银行对FSAP进行了改造,纳入了四方面的新特征:引入风险评估矩阵,使评估更加坦率和透明;改进了分析工具包;模块评估更灵活,且更体现国别需求;标准评估的目标更明确。
危机后亚洲更积极参与FSAP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包括亚洲在内的世界各国政府都更加努力与IMF密切合作,来评估本国金融部门的稳健性。经过危机改造的FSAP也正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尽管FSAP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创立的,但亚洲对它的支持一度不如其他地区那样热烈:只有一半的亚洲基金组织成员完成了一次FSAP,与此相比,所有欧洲成员、68%的西半球国家、81%的中东和中亚国家以及59%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完成了该规划。
但朱民在9日的研讨会上指出,这一情况正在转变:“金融危机开始以来,大多数具有庞大金融部门的亚洲成员已完成了FSAP 或即将进行该规划。”
过去两年,IMF与世界银行一起,首次对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进行了FSAP评估。孟加拉国、柬埔寨和菲律宾的FSAP报告修订工作也已完成;印度、日本、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的评估工作正在进行或行将开始。
朱民说:“FSAP应根据包括本地区国家在内的各成员国的需要继续发展。亚洲成员国今后实施的一些FSAP很可能为其他成员国提供最佳做法。”
加强对风险根源、
渠道的监测和预警
2010年9月,IMF决定将FSAP计划中的“金融稳定评估”部分作为IMF对那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成员国每五年进行一次的强制性评估。而中国就是愿意接受此项评估的25个系统重要性国家之一。
IMF于北京时间11月15日发布了该组织对中国金融部门的首份FSAP正式评估报告。这份报告指出,尽管中国的金融部门已经在更加市场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也加强了监管,但仍然面临一些主要的短期风险——信贷快速扩张导致的贷款质量恶化、影子银行等。
当日论坛上,周小川也明确指出:“中国政府重视FSAP评估,根据评估的意见和建议,结合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巩固成绩,查找不足。”
会议认为,未来应从多方面完善评估框架,创新机制和方法,立足受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特点,做出更加客观、务实的评价和建议。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应更加注重对跨境、跨市场的金融联系和系统性风险的分析,加强对风险根源、溢出效应渠道的监测和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