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的宽松行为,说明以往的货币泡沫所酿造的货币危机已到相当严峻的地步,央行货币稍有紧缩即会爆发债务危机,同时也显现出全球信用市场在次贷危机之后面临二度冻结的危机。
11月30日,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央行、瑞士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联合宣布,将从12月5日起,将美元流动性互换利率下调50个基点,以加强各国向金融系统提供流动性的能力。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短期提振市场信心
美联储与五大央行联手下调美元掉期利率,实际上是变相的量化宽松。在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下,美联储是最终贷款人,它先将美元借给其他五家央行。随后,这五家央行将借来的美元再次出借给各自国家的银行,并收取一定利息。当互换协议到期时,五国央行将把获得的利息和此前借到的美元还给美联储。
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认为,此次央行的行动有两大要点,一是降低美元利率,二是扩大货币流动性。全球央行的宽松行为,说明以往的货币泡沫所酿造的货币危机已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央行货币稍有紧缩即会爆发债务危机,同时也显现出如果欧债危机进一步蔓延,必然火烧连城,影响法、德两国,进而祸及在欧元区有极大风险敞口的美国,导致全球信用市场在次贷危机之后出现二度冻结。
在上次金融危机中,2008年8月,为避免全球信用市场冻结,全球央行48小时内注资超3262亿美元救市,其中美联储1天3次向银行注资380亿美元以稳定股市,尽管如此也无法挽回市场信心,1个月后,雷曼兄弟轰然倒地。如今的全球央行集体救市,使人感到第二轮金融风暴的逼近,而此前今年9月19日,全球五大央行就计划通过三次操作,向欧洲银行注入资金,以消除美元流动性危机。
高盛近日发布报告表示,欧洲可能已经陷入死亡螺旋,由于市场对欧洲国家违约忧虑的增加,该地区各国国债收益率攀升,由此引发的救援成本将加大金融体系的压力,进而引起公司利润减少、信贷损失,并加深经济衰退,令名义GDP下降、政府税收减少、债务GDP攀升,这又将进一步加剧市场对于政府的违约忧虑。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这些举措在欧洲银行越来越难从除美国以外的发达国家融资来维持日常运作之时,将起到缓解流动性紧张的作用,但这些措施目的在于帮助银行,而不是政府的主权债务,无法直接阻止国债利率的上升。只有政府的举措才是解决财政问题的唯一手段。
市场担心,若12月的欧盟峰会依然无法推出切实有效的措施,那么市场信心的恶化速度很可能会超出所有人的预期,欧元、美元则将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长期难解金融困局
尽管全球央行集体统一行动,然而,许多专家并不看好其长期效果,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全球重拾二次宽松或继续长期维持低利率,不但会延误发达国家本应采取的必要去杠杆化措施,致使资源配置不当,也为发生严重的金融扭曲埋下祸根。
为应对经济衰退,2008年至2010年期间全球财政刺激措施总规模达2.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4.3%,然而,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是短暂的。
叶檀也表示,全球实体经济缺的不是资金,而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盈利模式,以及对于此前的高福利政策的反思。美国的银行业与大型企业手握重金,金融机构之所以不愿意向企业贷款,原因在于企业盈利不符合市场预期,风险过大。而手握重金的苹果等企业不愿意投资,是因为产能过剩,或者找不到新的能够盈利的投资机会。
而且,当前全球总体流动性宽裕度高于金融危机之前,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美元流动性增长了2.3万亿美元,全球广义货币供应M2已接近60万亿美元。在全球10大经济体(以2010年GDP排名)中,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巴西、印度、加拿大这7个国家,2008年—2010年3年时间,货币供应量增加了8.96万亿美元,增幅高达43.16%。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殷剑峰认为,长期来看提供流动性远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办法,欧洲银行体系的健康与否以及欧元体系能否存活,关键还要看欧洲各国能否尽快拿出可信协议整顿其债务与财政问题。大量美元释放出来,如果实体经济不改善,银行惜贷情绪也不会改善,届时各国央行补充到市场的流动性必然会流到大宗商品中,从而带来新一轮通胀压力。
而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胀已经是事实,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11年和2012年新兴市场整体的通胀预估值分别为6.9%和5.6%,而同期发达市场整体的通胀水平仅为2.6%和1.7%,相对更高的通胀压力使得新兴市场难以通过放松货币来冲抵财政巩固的负面效应。
|